郭兆元
郭兆元,原名任寰,號振寰,又名郭鐸,天長便益人,清宣統三年(1911)生。祖、父輩均靠租種地主土地活口。父親又是地主的轎夫,地位低下。為使子孫不再受氣,便節衣縮食讓兒子讀書。郭兆元入學雖遲,然勤奮好學,先在農村私塾就讀,后轉入天長縣立******高等小學。民國17(1928)年,因成績優異,小學未畢業就越級升入剛剛創辦的天長縣立初級中學。當時天長中學的學生思想活躍,郭兆元曾同進步青年陳舜儀等一起,將向學生家長逼債的地主劣紳郁鑄璜綁縛游街。不久轉赴揚州讀初中,后又轉鎮江讀高中。假期曾參加天長旅外學生會活動。
高中畢業后,郭兆元考取中央大學教育系。因家境貧寒,每日三餐在小飯攤就食,而學習益發刻苦,課余終日留圖書館鉆研。平素著粗布衣服,與那些西裝革履的學生適成鮮明對照。在校期間因成續優異,名列“優等生”,獲校方助學金。又于校外兼課并替富家子弟補習,得些收入,終至卒業,獲文學學士學位。郭兆元在大學學習期間,受“教育wn****”思想的熏陶,相信教育是改造人類、推動社會進化的動力,決心獻身教育事業。
民國25年,郭兆元大學畢業,應鎮江實驗小學之聘任教員。次年秋,日本軍隊進攻上海,鎮江吃緊,遂回鄉設塾館教書。在民族存亡的關頭,郭兆元目睹大好河山遭到蹂躪,*********人帶領民眾奮起抗日,思想感情產生巨大變化,意識到:不趕走侵略者,不改變社會現實,光靠辦教育,是推動不了社會進步的。
民國27年,天長民眾總動員委員會成立,郭兆元出任委員會工作團團長及天長縣政府督導員等職。主編了宣傳抗日的《戰時讀物》和臨時課本。民國29年4月天長縣抗日民主政府建立,郭兆元任宣教科副科長。后歷任路東文抗常務理事、淮南師范校長、路東專員公署教育處長、淮南行政公署教育處副處長等職,并加入中國共產黨,對根據地教育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。路東地區的教育基礎本來薄弱,至淪陷時,教育已處停頓狀態。郭兆元和根據地的教育工作者,在新民主主義教育政策的指導下,建立起抗日民主根據地的教育體系,使得路東根據地的教育面貌為之一新。過去國民黨政府一味盲目地封閉取締私塾,郭兆元了解到根據地不可能以很大的人力財力興辦教育,而當時農村私塾較多,是可以利用的普及教育力量,問題是要對之加以改進。在他的主持下,根據地推行學區輔導制,廢止私塾教學中死記硬背、體罰學生等做法。根據地先后舉辦了三屆暑期教師講習會,兩屆冬學運動,一屆冬學研究會,一次路東各縣運動大會,團結并教育了路東廣大教育工作者,提高了業務水平。他對淮南中學的重建,以及社會教育諸如婦女識字班的規劃等等都有所建樹。在他的主持下,淮南根據地教育課本編成,使學生學有所本。他事業心強,常說:“我恨不得把一天時間化做兩天來用”,常常廢寢忘食地工作,夜以繼日地奔波,以致積勞成疾。日偽軍“掃蕩”時,常常帶病涉水轉移,使病情日益嚴重。治病期間,適逢日本侵略者宣布投降,郭兆元極為興奮,竟不顧重病在身,堅持騎驢回專署工作。誰知剛走二三里,即汗如雨下,氣喘不止,虛弱得話也說不出來。就這樣,病情急劇惡化,不幸于民國34年9月4日逝世,終年34歲。
郭兆元平時生活儉樸,他的夫人在他逝世后泣不成聲地說:“他有一件棉袍子,讀書時穿的是它,八年打鬼子穿的是它,現在進棺材穿的也是它,他常說‘只要能把鬼子打走,節省一文錢也是好的’?!惫自攀篮?,天長縣政府于石梁區舉行追悼大會。行署、專署派代表出席了追悼會,他家鄉的蔡河小學一度被命名為“任寰小學”,以志紀念。
